新闻中心
关注深国融集团,了解更多金融资讯!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资讯
深国融代表参加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第二期
2021-05-19    发布者:admin    浏览:17
5月13日上午,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博研教育、深圳企联联合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第二期精彩开讲。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尖端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甄崇礼,围绕“氢能产业:创新模式与前景展望”做了主题演讲。

报告厅活动由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主持,150多位来自企业界、投资界、科研界等领域的精英人士参与了现场交流,深国融金融管理集团担保业务部总经理邓斌、创新业务部总监张静受邀出席,近三十万人通过腾讯新闻直播参与了活动。演讲后,甄崇礼院士、博研教育徐晓良院长与线下线上听众就大家关心的氢能产业相关问题做了交流。深国融金融管理集团担保业务部总经理邓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不少领域投资趋冷,但氢能产业的投资仍呈增长势头。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中,已有至少26家布局氢能业务。全国已有23个省份发布氢能规划。在资本市场上,沾点氢能概念的股票也是风生水起。长期看来,氢能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甄崇礼院士从氢能产业的实施背景、氢能产业链、氢能产业的创新模式、氢能产业的前景展望等方面分享了他对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看法。


从碳能源转向氢能源是大势所趋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不难,但‘碳中和’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甄崇礼院士认为,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可以做得到,没有别的方法。而氢燃料电池以氢气为动力来源,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优势明显。而且从人类过去百年的能源进化史看,其本质上就是碳氢比的调整史,氢含量越高,能量密度越高,未来从碳能源转向氢能源是大势所趋。
在甄崇礼院士看来,中国发展氢能产业不仅有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的考量,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能源安全的因素。

短时间内中国有望在氢能领域做到世界领先

在氢能领域,全球已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争,纷纷争取占领技术高地并力争形成标准引领者。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洲等都对氢能源产业进行了规划布局。
目前,中国在全球氢能竞争中尚未占据优势地位。甄崇礼院士指出,中国“在核心材料、零部件、重大装备和工程等方面存在不少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能源体系中定位不清晰、各级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商业模式模糊等”;“与氢能相关科研资源分布分散,力量薄弱,经费不足人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时间长、效率低,实验平台水平不足、利用率低”。
但中国也有着其他国家尚不具备的发展优势,甄崇礼院士指出,“中国具备全球最大制氢产能和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可开发量、城市/港口的交通运输较为集中、产业链和标准规范已初步经形成”。同时,“中国具备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氢能的主观优势,如中国宣布到2023年,氢运输行业的投资将超过170亿美元”。
在甄崇礼院士看来,尽管目前中国从技术上不是领先,但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把不同氢能技术的产业连接起来,把氢能用起来。
通过锂电与光伏产业的发展经验判断,甄崇礼院士认为“中国绝对有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世界领先”。



未来氢能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水平
近年来,我国氢能行业发展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力正从“自下而上”到“上下协同”发生改变,有利于加快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政策法规完善。
氢能产业也将被列入“十四五”期间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碳达峰”和“碳中和”将催生氢能行业发展需求,有助于推动建成符合国情的氢能标准法规和产业政策体系。
未来,我国将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氢能供应保障网络逐步构建完善,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
此外,氢能可与电能互变、互通,可有效耦合传统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各个领域可实现产业规模化应用,提高氢能产业链配套能力,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将迈上新台阶。随着终端产品应用场景的愈加丰富,未来,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行可带动33万亿元的产业链,并会催生大量千亿规模的企业,甚至部分万亿企业。

2050年,中国将进入氢能社会
甄崇礼院士预测,在2050年时全球氢能将实现真正普及,那时,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的格局,能源转化和利用将面向高效化、低碳化发展。氢能也将推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低碳燃料转变。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氢能社会,对能源体系、国民经济、个人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新闻推荐
打造一流金融管理顾问服务机构
  • 服务热线

    +86(755) 28219166

  •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立即响应
    联系我们
  • 建议反馈
    深国融渴望您的建议
    立即反馈
  • Copyright © 2022 深圳深国融前海金融管理股份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监督电话:+86 (755)82895588-2011 粤ICP备14045368号 数据统计 技术支持
  • 深国融
  • 前海金融管理